世界快播:最高法通报当前毒品犯罪形势特点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最高人民法院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我国毒品犯罪形势特点,通报2022年以来人民法院禁毒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并公布10起体现人民法院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和涉毒次生犯罪的典型案例。
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下降趋势。2022年降至3.7万件,较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73.38%,较2018年下降62.75%。毒品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8.35%降至2022年的3.59%。
(资料图)
同时,末端毒品犯罪大幅下降。近5年,随着我国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以及戒毒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非法持有毒品案件853件、容留他人吸毒案件6301件,较2015年高峰时的10875件和35867件分别下降了92.16%和82.43%。
“源头性毒品犯罪呈现新态势。国内规模化制毒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传统重点省份制毒活动持续大幅萎缩,制毒犯罪逐渐呈现地域分散化、规模小型化、流程分段化等特点。”最高法刑五庭庭长李睿懿介绍,“金三角”仍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境外毒品经传统渠道入境受阻后,利用货车夹带通关或者采取抛投、挖洞等隐蔽方式走私毒品案件增多;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
据介绍,涉案毒品呈现传统、合成、新型毒品“三代并存”格局,且新的替代滥用物质不断出现,新型毒品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医疗用麻精药品和依托咪酯、“笑气”等非列管物质流入涉毒渠道问题不容忽视。
典型案例体现了依法严惩新型毒品犯罪的鲜明态度。严荣柱、董胜震案,系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公布因涉新型毒品甲卡西酮犯罪核准被告人死刑的案例。同时,此次公布了4起涉有医疗用途麻精药品的案例,占比为历年最高,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遵规守法和安全用药意识。
“有医疗用途的麻精药品流失滥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用药安全。”最高法刑五庭副庭长欧阳南平呼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安全、合理服用麻精药品;同时,要管理好自己的合法用药资料,防止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依法从事管理、使用麻精药品的人员,要严把麻精药品“出口”关。
典型案例反映了涉毒次生犯罪的严重危害。韩敏华案是一起走私麻精药品入境后用于实施强奸犯罪的典型案例,韦颖案是一起因吸毒诱发严重暴力犯罪的典型案例,充分反映出毒品对个人和社会的严重危害。
当前,毒品犯罪网络化、智能化特点突出,“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隐蔽性强,对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法院进一步规范网络涉毒犯罪的法律适用,并针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
未成年人涉毒现象广受关注。李睿懿说,人民法院对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以及引诱、教唆、欺骗、强迫未成年人吸毒的,均依法从重处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同时,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组织旁听庭审、举办禁毒法治讲座、参与社区帮教等方式,做好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针对审判中发现的因监护人疏于管教导致未成年人涉毒的情况,人民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其切实履行监护职责。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严厉打击与预防教育相结合,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切实帮助广大青少年防范和远离毒品危害。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8日 11版)
关键词:
- 边城战“疫”:夜晚七点的暂停键
- 风雪高原战“疫”长卷 寒潮下的西宁疫情防控观察
- 海口市1例治愈后的境外输入病例复阳 已转至定点医院隔离
- 四川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
- 黑龙江省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6例
- 河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8例 其中郑州市16例周口市2例
- 河北新增确诊病例8例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 寒潮持续发威!南方气温纷纷触底 强降雪中心转移至东北
-
雪后寒!今日北京晴天回归北风劲吹 最高气温5℃上下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1月8日)北京晴天回归,但在风寒效应下,“冷”仍然是天气的主题。气温方面,今天北京最高气温在5℃左右,最低气温
-
黑龙江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例 均在黑河市爱辉区
中新网11月8日电 据黑龙江省卫健委网站消息,2021年11月7日0-24时,黑龙江省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6例(黑河市爱辉区6例),均为集中
X 关闭
X 关闭